近日,從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獲悉,從2012年到2022年,全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了92.2%和70.9%。從數據上看,全國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,各地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,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安全發展之路,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
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堅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把安全生產擺到重要位置,要以“時時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感抓好安全生產工作。中國作為14億多人口的大國,如果安全事故發生率是十萬分之一,背后的數字都十分驚人。再大的困難,除以14億,也必將被克服;再微小的力量,乘以14億,也必將勢不可擋,人人講安全、個個會應急,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。從最不起眼的密閉空間通風,到及時發現山體滑坡跡象,一直是從一件件“微不足道”的小事做起,每一顆“螺絲釘”都是十分關鍵,構成人類生命“安全帶”。從近期啟動的國務院2023年度省級政府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工作上看,首次與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高質量發展政績考核銜接,足以說明國家對此項工作的重視,進一步倒逼相關部門壓緊壓實責任。
繃緊安全之“弦”。作為公民個人,應該將安全理念熟記于心,主動學習安全知識,自覺做安全上的“有心人”,履行自身安全“第一責任人”責任,將安全事故消滅在萌芽;社會應該營造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,進一步普及各類安全知識,學校將安全知識作為必修課,讓“未走出社會”的學生們及早掌握安全“技能”,同時各級新聞媒體要承擔公益宣傳的社會責任,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安全知識。
明確安全之“責”。企業主體要落實安全生產各項措施,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和教育培訓,推動安全生產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改造;特別是抓好春節前后、“兩會”期間、汛期、中秋、國慶雙節等重要時段的安全管理和生產安全,避免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,進一步推動事后應急處置向事前預防、源頭治理轉變,摒棄片面追求效益觀念,積極向安全發展、綜合治理轉變,護航企業穩定健康發展。
防范安全之“患”。相關職能部門要落實行業監管責任,扎實推進危險化學品、礦山、交通運輸、工業園、城市建設、危險廢物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,把握安全生產事故主要特點和突出問題,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,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。探索推動傳統監管方式向科技賦能、高效治理轉變,做到既不擾亂企業經營,也不增加基層負擔。強化精準監管執法,加大重點地區、行業、企業穿透式監管執法力度,堅持督查與指導結合、發現與解決問題并重,深入企業開展指導幫扶,讓企業與政府實現“共贏”。
安全生產是民生大事,一絲一毫不能放松,需要我們持續用力、久久為功,絕不能只重發展不顧安全,唯有各方共同發力,才能推進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保障國家長治久安、繁榮昌盛。
作者:秭歸縣交通運輸局 李崢
特別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。三峽宜昌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。